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土地雷”:闽浙赣苏区军民的伟大创造

黄鹂

2025年11月17日08:23    来源:学习时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在方志敏纪念馆内,珍藏着多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苏区军民制造的各式“土地雷”。按制造地雷外壳的材料来划分,有铁雷、瓷雷、石雷、瓶雷、罐雷等,它们大小不一,有的仅重不到1斤,有的重达几十斤,甚至还有100多斤的“大雷”。按使用方法分类,有“挨丝雷”“拉丝雷”“踏发雷”等。这些“土地雷”显著提升了闽浙赣苏区的整体战斗力,见证了根据地军民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斗争中的一次次伟大胜利。

1928年10月,闽北崇安上梅暴动后,国民党军调集兵力对闽浙赣根据地的革命武装进行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军民被迫转入山区进行游击斗争。为阻止敌人来犯,游击队在敌军必经之路埋设“挨丝雷”,极大地杀伤了来犯之敌。

这一伟大创举开辟了闽浙赣苏区“地雷战”之先河。1931年1月,国民党军再次集结重兵进攻弋阳,苏区军民运用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了多天后,把疲惫不堪的敌军引入了埋有不少“挨丝雷”的七星尖伏击区,歼敌300多名,并生擒了敌团长。地雷的巨大威力引起方志敏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地雷战”的广泛开展,方志敏采取了四项有力措施。

一是大力培训技术骨干。1932年初,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从各县抽调了一批积极分子到闽北崇安集训,学习制造和使用“挨丝雷”技术。学员学成后,又回到本县办班传授技术。省苏维埃政府还多次举办地雷展览会,各县代表对使用的地雷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地雷战”经验。

二是设立地雷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专门成立了地雷部,各县、区乃至乡村苏维埃政府也相应设立地雷部,专门负责地雷的制造和管理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具体指导苏区群众开展地雷战。

三是创办各级地雷厂。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兵工厂当时可以日产地雷300多颗,最多时可达700多颗,各县地雷部以及一些区、乡也办起了专门的硝厂和地雷厂,如崇安范审、铅山曹家坂的硝厂,弋阳县第九区西坑和弋阳县第六区王家潦的地雷厂,上饶李家滩和贵溪裴源地雷厂等。此外,根据地内一些较大的兵工厂,如横峰上坑源兵工厂和德兴洋源兵工厂,除了生产枪、刺刀、炸弹、迫击炮弹外,还生产大中小型的各种地雷。

四是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在闽浙赣苏区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全省组织了五百多个地雷队,成千上万的群众被动员起来造地雷、埋地雷,开展游击活动。”一时间,国民党反动派“谈雷色变”,不敢再踏入苏区根据地,更不敢出据点骚扰群众。据不完全统计,仅1932年,被地雷炸死的敌人就多达3000余人。

“地雷战”的灵活运用,极大地弥补了根据地武器装备不足的缺陷,有效封锁了敌人袭扰苏区的道路。1933年5月,中央苏区赣东北参观团在《闽浙赣苏区群众的光荣斗争》通讯中,生动地描述了闽浙赣苏区开展“地雷战”的情况,高度赞扬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辉煌战绩。“英勇的闽浙赣工农同志在敌人进攻的沿途埋好大炸弹,挨丝炮,挖陷坑(内面装竹钉子)……弄得敌人左边碰着挨丝炮打死几个,右边又碰着石头炮打死几个……”方志敏高度赞扬“地雷战”“发扬了极大的威力”并展望道:“我想,假使我们与帝国主义开战,我们有了新式的地雷,全国工农群众都发动起来埋地雷杀敌,定可以打得帝国主义的军队无办法。”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地雷战”的经验,还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称赞。1933年春,邵式平、方志纯到瑞金向党中央汇报苏区军民运用地雷、“挨丝炮”等开展对敌斗争的情况时,毛泽东称赞道:这样的方法很好!1934年4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给战地党和苏维埃的指示信》中,进一步号召各地苏区要“利用赣东北苏区的经验,充分使用挨丝炮、拉丝炮等各种各式的地雷,轰炸进攻的敌军”。在之后的武装斗争中,方志敏带领苏区军民进一步改进地雷的火药配方,极大地提高了“土地雷”的杀伤力。他总结出的战略战术更是将游击战和“地雷战”有效结合,使作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至此,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军民首创的“地雷战”在全国各苏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抗日战争时期,“地雷战”再次得到了大力推广,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谱写了壮丽篇章。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