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進
2025年11月07日08:21 來源:學習時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發展的共同追求,更是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的夢想。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是分階段、分領域推進的。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努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1953年啟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計劃),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端,更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光輝起點。
錨定工業化目標與編制“一五”計劃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先行階段是工業化。實現國家現代化與工業化,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毛澤東早在1944年就指出:“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化的。”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到1952年,國民經濟經過3年恢復,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是,舊中國留下的工業基礎極其薄弱,毛澤東曾感慨當時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新中國必須大規模開展經濟建設,尤其是發展工業化,要向世界証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僅善於打破一個舊世界,而且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在一窮二白條件下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實現工業化,必須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建設一批國民經濟急需的重大項目,這就需要有一個周密詳實的計劃。編制與實施“一五”計劃是對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的關鍵一步。按照黨中央部署安排,“一五”計劃由周恩來、陳雲、李富春主持制定,毛澤東全程予以指導。
“一五”計劃是黨中央編制的第一個也是投入力量最大的我國社會經濟中長期發展計劃,從1951年開始編制,到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歷時4年,五易其稿。“一五”計劃包括緒言和11章,規定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地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於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的實施與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
1956年底,“一五”計劃的主要指標大部分提前完成。1957年底,“一五”計劃絕大部分指標都大幅度超額完成。
“一五”計劃的核心成就是構建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框架,為我國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等一批關鍵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國家還集中力量重點建設了航空和電子兩個基礎最薄弱的新興工業部門,開始創建核工業和航天工業兩個新興尖端行業。這些成就使中國“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了起來”,工業結構顯著優化,重工業佔比大幅提升,工業生產能力實現跨越式增長。這一時期,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9.6%,遠高於美、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期的增長速度,也高於戰后經濟起飛的聯邦德國和日本。5年間工業生產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100年,在中國大地上史無前例地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黨中央同步開展並完成了“三大改造”。在農業改造方面,採取從互助組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高級社的漸進式路徑。到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手工業改造方面,到1956年6月底,全國基本實現了手工業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則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通過公私合營等形式,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農業、手工業的個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形成了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保証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戰略的順利實施。“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一五”計劃雖以重工業為重點,但十分重視農業與輕工業的配套作用。農田水利方面,國家對淮河、長江、黃河水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建成了梅山、佛子嶺等多個水庫,開始了海河水系治理。輕工業方面,“一五”計劃安排了一定規模的投資,重點發展紡織、食品、造紙等行業,基本緩解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穿衣難”“吃飯難”的問題。
“一五”計劃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具有開創性意義
“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初步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為此后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一五”時期也因此被稱為新中國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一五”計劃確立並鞏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地位。從計劃編制時的集思廣益、科學論証,到實施中的統籌協調、動員群眾,黨始終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種領導優勢,確保了現代化建設能夠抵御各種風險挑戰,保持戰略定力,為后續70余年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証。
“一五”計劃的完成從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的發展面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初步形成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大規模開展經濟建設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這種制度優勢在156項重點工程建設中充分顯現,表明國家能夠統籌調配全國資源,集中力量攻克關鍵項目,在短期內實現工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
“一五”計劃實施中還初步形成了統籌兼顧的理念。通過將重點項目向內陸傾斜,東北地區形成以鋼鐵、機械為核心的工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建成一批工業重鎮,改變了舊中國工業集中於沿海的畸形格局。這種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為后續現代化建設中的區域平衡戰略提供了早期經驗。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通過總結“一五”計劃經驗,系統闡述了重工業與輕工業、農業,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等重大關系,強調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一思想突破了蘇聯模式的局限,明確了“從中國國情出發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正確方向。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