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用青春丈量江河(中國道路中國夢·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

苑如瑋

2025年09月19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今年河北主汛期基本結束,我們的工作也回歸了日常節奏。

  回首過去幾個月的“戰斗”,恍如昨日。遙想入職河北省水文勘測研究中心的第一天,就有老同志給我打“預防針”:“這是份操心活兒!”直到遇上工作生涯中的第一個滂沱雨夜,我才有了更多緊迫感:一整晚,前輩們帶著我守在防汛值班室,緊盯著水情數據與衛星雲圖上翻滾的漩渦,研判汛情、滾動預報,直到天漸白、雨漸止。

  河北許多地方屬於華北平原,水系交錯、河流眾多,防汛抗旱任務終年不斷。老一輩人常說:“水文是水利的尖兵、防汛的耳目。”從日常的河道地形勘測、水位流量監測,到暴雨洪水時“向水而行”的應急監測,作為“前沿哨所”,我們跋涉原野、測量河道,以儀器為筆、以數據為言,筑起護衛江河安瀾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的課堂,常設在險情裡。2023年7月,河北遭遇歷史罕見的洪災,涿州受災嚴重,監測設備全數失靈。緊急時刻,經驗豐富的同事聯系上位於洪泛區的一家燈具店,引導被困店主描述水位,並結合地圖估算洪量數據,為調度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水情復雜多變,洪水有時來得又快又急,當常規方法失靈,老水文人憑借經驗與急智,往往能在關鍵時刻找到破局之法。這些實戰中積澱的智慧,書本上學不來,是我們水利新人要補上的重要一課。

  水文工作尤其講傳承。這傳承,靠言傳,更靠身教﹔不僅是技術的交接,更是將責任意識融入血液、讓應變能力化為本能。今年汛前水准測量中,有水准點被深溝阻隔,老隊員搬出梯子就摸下了溝﹔遇到水准點被掩埋,抄起鐵鍬就開干。矯健身姿、飛揚塵土,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水文教學手冊”。哪段河道容易淤積,如何通過流速判斷上游閘門情況……這些細節,儀器不會自動記錄,卻是水情研判中最珍貴的“情報”。干好這份工作,就得做個“有心人”,錘煉見微知著的洞察力。

  傳承“老把式”,也擁抱“新科技”。今年,我們首次用無人機搭載雷達監測流量。當無人機掠過洶涌的河面,同步傳回實時數據,老隊員感慨:“當年我們蹚著齊腰深的水測流,如今年輕人動動手就能搞定!”其實,無人機的航線需反復校准,返回數據也要結合實地驗証,老經驗依然有用武之地。儀器設備、技術方法更新了,但那份求實、細致的要求不會變,那份守護江河安瀾的初心不能變。接續傳承、推陳出新、接力守護,水文事業一步步向前發展。

  水文工作的“智慧蛻變”,也意味著責任的分量愈加重了。新啟用的雨水情平台實現了測站信息的實時共享。一組精准數據能筑起生命的堤壩,一次預報失誤也可能讓不少人受災。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創新的銳氣,更要永葆對“小數據大責任”的敬畏,確保從我們手中出去的每一份數據,都經得起檢驗。

  “我們測的是數據,護的是萬家燈火。”每次站在河岸,總不由得想起同事挂在嘴邊的這句話。青春何謂?在我看來,就是暴雨夜值班室裡不滅的燈、烈日下水准儀反射的光、洪水中逆行的背影。迎風戰雨、“把脈”江河,用專業守護生命,水文事業大有可為,我願做其中一朵奔騰的浪花。

  (作者為河北省水文勘測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9日 05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